最早記錄“道光蕭條”的人是龔自珍?!暗拦馐挆l”的確是一場經濟危機,它發(fā)生在1820年左右,由于1820年是道光元年,故中國經濟史專家吳承明教授將之命名為“道光蕭條”,“道光蕭條”是清代中期的最重要事件,沒有之一,許多人認為大蕭條始于1929年,但是,1931年發(fā)生的事才是推動全球經濟進入大蕭條時代的主要因素。
1、什么是經濟蕭條?
經濟蕭條(depression):當經濟衰退(recession)連續(xù)超過3年,或者實際GDP(實際國民生產總值)負增長超過10%時稱為經濟蕭條(depression)。經濟蕭條(depression),除了產出劇烈降低之外,通常伴隨著長時期的企業(yè)普遍破產、高失業(yè)率、企業(yè)信心降低和低投資,經濟衰退(recession)是工商業(yè)低落的一個溫和的形式,它同經濟蕭條有許多共同點,但在程度上較弱,持續(xù)時間也較短。
經濟蕭條是以商業(yè)和普遍繁榮的長期而劇烈的衰退為特征的一種經濟狀況,判斷標準是:實際GDP負增長超過10%,或者經濟衰退(實際GDP負增長)連續(xù)超過3年,擴展資料:經濟蕭條的表現(xiàn)形式:經濟衰退可能會導致多項經濟指標同時出現(xiàn)下滑,比如就業(yè)、投資和公司盈利,其它伴隨現(xiàn)象還包括下跌的物價(通貨緊縮)。
當然,如果經濟處于滯脹(Stagflation)的狀態(tài)下,物價也可能快速上漲,毀滅性的經濟衰退則被稱為經濟崩潰。經濟衰退與過量商品存貨、消費量的下降(可能由于對未來失去信心)、技術創(chuàng)新和新資本積累的缺乏,以及股市的隨機性有關,市場經濟的特點之一是經濟周期的存在,然而經濟衰退并非總是存在。經濟學領域在“政府干涉是可以抹平經濟周期(凱恩斯主義)、或是放大經濟周期后果的影響(真實經濟周期理論)、還是制造了經濟周期(貨幣主義)”的問題上存在著很多的爭論,
2、“道光蕭條”是一場經濟危機嗎?它發(fā)生的原因是什么?
“道光蕭條”的確是一場經濟危機,它發(fā)生在1820年左右,由于1820年是道光元年,故中國經濟史專家吳承明教授將之命名為“道光蕭條”。不同于今天我們熟悉的經濟危機,“道光蕭條”由于發(fā)生的時候無人關注,事后當政者對其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,待到危機深重又過多誤判,治標不治本,最終演化成災難性的后果,中國歷史在半個多世紀里持續(xù)受它影響,
所以,“道光蕭條”是清代中期的最重要事件,沒有之一。它是導致鴉片戰(zhàn)爭的經濟上的原因,也是日后太平天國運動的淵藪,最早記錄“道光蕭條”的人是龔自珍。他在嘉慶末年時指出,“大抵富戶變貧戶,貧戶變餓者,四民之首,奔走下賤,各省大局,岌岌乎不可支日月,奚暇問年歲!”吳承明認為,道光蕭條的特征主要是,市場蕭條,銀貴錢賤,物價下跌,交易停滯,商民皆困,
當時的銀錢比價從1:1000升到1:2200,等于是提高了一倍還多。而米價下跌,跌幅達25%,清朝實行雙本位貨幣制,即銀子和制錢同時在市場上流通。但這兩種貨幣有著很大區(qū)別,而且,用途也大不同,銀子就是貴金屬白銀。中國的明清時喜歡把白銀鑄成元寶形狀,白花花亮晶晶很好看,但是不方便攜帶,因為它形狀不規(guī)則,不能很整齊地收納,再加上它的規(guī)格很大,不方便分割,所以銀子在日常生活中幾乎無法使用。
但官府則只使用銀子,不使用制錢,這是因為銀子成分單一,不易造假。而且,方便大額結算,所以,政府在收稅、給官員發(fā)放俸祿時,都使用銀子。民間的大額結算也用銀子,銀子在人民心中是財富的象征,也是財產貯存、贈與和轉移的主要媒介。清朝中晚期時,相同比值的銀子與制錢,在重量上相差20倍,制錢又叫銅錢,是用銅和鉛的合金鑄造而成。
明朝政府鑄造銅錢比較隨意,因此制錢的信譽不高,成色不統(tǒng)一,崇禎時的制錢由于摻雜大量的沙鉛,脆弱不堪,掉在地上甚至能摔碎。清朝的制錢一般叫做通寶,外圓內方,中間的孔洞可以穿上線繩,方便攜帶,制錢鑄造時一般采用銅六鉛四的比例,比明朝時官府的信譽有了很大提高,但由于銅錢鑄造技術上沒有什么門檻,銅的開采和取得也不難,所以明清私鑄錢的風氣屢禁不絕,市面上官鑄錢和私鑄錢實際上同時在流通。